移动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校园
远去的昆华时代
作者:办公室 来源:昆明一中 日期:2015-06-05 点击量:33384 字体: [] [] []

此刻我从窗口/看到我年轻时的落日/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可在天黑前/又能说出什么——北岛《旧地》

 

昆华一梦,恍如隔世。本以为自己已经过了文艺青年的年纪,写起母校的事情却还是激动得难以平静,思绪像奔腾的地火涌出,回忆却又像断了线的风筝,时而闪现,霎时又远去,捉摸不住。我把美好的青年时代留在了一中,想写的太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写起。前两天上课,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师说到联大的师生风韵,放了闻一多、楚图南、杨振宁等的照片,我特别激动地小声对旁边的同学说:“啊,这个曾在昆一中任教。哦,那个也曾是昆一中的学生……”忽然发现,虽然没有西南联大的名声,历史上的百年一中,也拥有过如此光辉灿烂的过往,也是大师云集、人才济济的学术圣地。不同的是,随着抗战结束,西南联大就地解散,而现实的一中还在继续前行,它时刻迎接着新的机遇和无尽可能,但同时也面对着外界的质疑、挑战,自我的批评和反思。

郁郁桃李园

一中校园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大而绿。盛夏犹在,一进校园,“佳木秀而繁阴”。印象最深的是桃李园的一曲幽径回廊。记忆中当年的桃李园,果真是桃李芳菲尽,不仅种植着玉兰、梨树、李树、梅花、桂花、海棠,还有一池碧水,池上小桥,雨过水涨桥滑,倒是颇有点江南的味道。一年到头春海棠夏桂花秋赏莲冬嗅梅,更有闲情逸致的学生在体育课的间歇会偷偷跑去围池塘喂金鱼。繁华掩映下的长廊曾是我高中三年最喜欢去背书的地方之一。记得入校赶上一中百年校庆,从此长廊上挂上一中校友录,背书背累了我就抬头久久地观看那些先贤的照片。胖胖的艾思奇,有些学生气架着圆圆的黑框眼镜的柯仲平,一脖长围巾斯文的革命诗人闻一多,还有很多我当时并不太了解的杰出校友……虽然看过很多遍,每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仿佛获得了新的力量,感觉那个年代的学生和老师虽然长衫大褂,衣着朴实,明澈透亮的大眼睛中却放射着坚定执着地追求信仰和理想的光亮。再一次看到这些人的照片听到他们的故事是在北大图书馆翻看《联大八年》的时候了,读着联大旧事,却总能让我回忆起一中的往昔,那种青春、热血,对未来的憧憬和求知的欲望,想起来就很是激动。

昆一中真的是一个大花园,一中之大,初来之时很令我惊诧。在那里,有宿舍楼和排球场之间迷宫一般的草坛,有点缀着凉亭的曲径通幽的长廊,也有一到秋天就枫叶红林的英语角。夏天的时候躲躲阴凉,心情不好的时候散散步,或是携三五好友闲来海阔天空地胡扯,或是一个人端一壶茶水,捧一本小说转眼度过了一个周末的下午。那一番清闲,那一种纯净,那一份自由,人生能有几回。一中花多,每天中午从后门回奶奶家吃饭,通向后门的小路两边全是垂丝海棠,到了春末株株枝头红遍。园大、花多,房子却很老。老楼是一中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和校训遗风的传承。我进校的时候,上课还是在老楼,最新的三号楼还在建设中,高三才享用了一年。但最古旧的还是行政办公楼,绿墙灰栏杆,干净整洁,有种特别的庄严和朴实。

 

为人师表

一中的老师各有个性,每个老师身上总有吸引你让你一辈子忘不了的地方。特别感谢赵红民老师开启了我写作的兴趣,虽然从初中起我的作文就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念,但有勇气参加作文大赛还要拜赵爷鼓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放假让写周记,自由发挥,我写了一篇读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读后感,那是真的被触动了有感而发写的,被赵老师特别表扬了,大概是说文章情真意切之类,从此我坚信写作要真诚,不做无病呻吟。还有一次,老师让写一个话题作文,我想变变花样换个题材,就写成了一个问答形式的访谈稿,结果赵老师不但没批评我的“离经叛道”,反而表扬我“别出新意”。现在想来,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老师都用应试作文的一套“刀具”对学生修修剪剪,赵老师还能鼓励我们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让我们发挥特长、思变求新,实在是很有远见。分班后换了个老师,我也曾一度被应试作文的模子压得连话都写不顺畅了,但总还是没有失去最后的一点自信,每次在学校里碰到赵爷,就觉得要挺住。

孔德宏老师也是一个特别幽默风趣的人,而且是随时借“搞笑”教育学生的那种寓教于乐的老师。作为一个文科班数学老师,孔老师刚来我们班的时候面对很严峻的局势,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普遍很抱歉,而且大家都有点因怕生恨的感觉,很是敌意数学。但孔老师来上课不到一个月,数学课竟然变成大家公认的少数比较有趣的课程之一了。现在想起来还不大记得我当时怎么就成了数学课代表,因为我当时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高一进校后第一次数学考试就成就了我人生的第一个最低分——不及格。当时被张宇甜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温柔严肃的张老师特别有种“妈妈”的气质,前一届她班里出了个文科状元。我还记得我低着头磨磨蹭蹭地挪到了办公室最里面的张老师桌前的窘相。出乎意料,张老师看出了我的忐忑和愧疚,并没有责骂我,而是语重心长地跟我讲起状元学姐的故事。“你们只是看到她现在成了状元头上的光圈,你们不知道她当年在我面前哭过多少次!”我有些吃惊,原来天才毕竟是少数,所有的成绩都是汗水和泪水浸透的努力的结果。那天,老师没有说我一句,我却暗下决心一定迎头赶上。可惜人各有所长,还是告别了张老师,分入文科班。张老师是以慈母般的耐心敦促我坚持下来,而孔老师则是那位拨开了数学悬秘的雾霾,真正开启我心智的人。

关于孔老师的段子,想当年可是被所有人传为佳话的,甚至班里有好事者专门为之做了一本《神师经典语录》,被全年级疯传。那时似乎文二班和我们班共享一个数学老师,于是二班贡献漫画高手,负责在语录扉页画上老师被夸张扭曲的大头,我们班贡献文笔,记录老师们的精彩言谈。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禁,比如,孔老师讲课追求意会而不拘细节,有时候说得高兴手舞足蹈,只要能帮助同学们理解,不必讲求科学的严谨。有一次说到“圆”,他很投入,根本顾不得拿圆规仔细地慢慢画圆,就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圈圈,结果画得太快太草,变成一个比椭圆还扭曲的圈,全班哄笑。孔老师回头看了一眼他的杰作,大概也有点看不下去,就转过身来咧了一下右边的嘴角,一脸无奈地说:“哎呀,你们懂我的意思就行嘛!”然后顿了两秒又说,“确实像个狗啃的大饼。”边说还边比划,连打瞌睡的人都笑醒了。孔老师最可爱的表情是皱着眉头,咧嘴怪笑,张开合上又张开,要说什么一时语言却跟不上思维,张开口又把话吞回去的样子,最能引人兴致了。孔老师有他独特的一套对付文科生思维的数学教学法,事实证明也很有效,很快我就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渐渐开始领略到逻辑的美。

除了经常妙语连天,孔老师的另外一大魅力是非常随和,平易近人,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甚至班里最闹的“问题学生”——“小香港”(此君打扮、言谈都走港台明星路线,所以被孔老师戏称“小香港”),最后竟然成了他的“好哥们”。高三的时候因为功课紧,临近高考大战,大家压力都比较大,每天熬夜,第二天早起成了问题。特别是我们走读生,匆匆赶到学校差不多就已经开始早读了,根本来不及吃早餐。老师们对课堂秩序的规定是,不许在课堂上吃东西,可是饿着肚子如何上课,于是某君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桌上摞起半个身子高的一摞书,然后藏在书后面吃东西。此风一开,早上第一节课无数“山包”冒出来。然而,孔老师的课是个例外。深谙学生脾气的孔老师很快看穿了这些小伎俩,他干脆爽快地说:“别遮遮掩掩了,想吃就吃,以后上我的课,你们可以随便吃早餐,要有能量才能思考问题嘛!但有个前提,必须专心听我讲课,一面吃一面记,我要是提问到你答不出来,那你就对不起你吃的早餐了!”全班欢呼,于是数学课也成了公开的早餐课,但同时大家却认真思考,吞下面条后积极发言,课堂反而更活跃了。可见,所谓“教导”与泄洪同,堵而塞之不如疏而导之。也可见孔老师是何等开通的性情中人。

当然语录的另一大主人公是历史老师梁民。梁民老师可谓真奇才怪师,有点像是武侠里的黄药师那种性情不定的世外高人。梁老师的历史课你要随时紧绷神经,因为他随时有可能忽然停下来点你起来回答问题,问题也稀奇古怪得离谱。譬如,抛出一个问题后会先让你翻开书上某页从第三段读起,读了两行后又请转身念一下后面黑板报的第几段第几个字,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被问到的同学手足无措地呆在了那里,然后梁老师,缓缓地说:“高考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试想高考如果周围有个干扰,你又那么紧张,那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你不就像现在这样头脑一片空白了吗?坐下来吧,你们还要好好操练啊!”他的“奇谈怪论”写一本书是没问题的。在高三最后复习的阶段,梁老师甚至鼓励我们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不要上文综的课,用他的话是文史哲这类课,最后该做的题做了,该掌握的答题技巧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一遍遍强化记忆了。所以他不希望在课堂上看到这几个好学生,希望我们拿着书去学校找个阴凉的小庭院(我说过,学校恰恰这样的风水宝地无处不是)背书。其他还有各种打着历史的幌子分析地图之类的大综合问题,以及汇集了表格、手绘地图的各个学生各具特色自己整理的历史笔记等等。在梁老师的特训之下,到了快临近高考,我们的历史不仅知识点记得很牢靠,更是能够很快调动历史知识应对跨学科的综合分析题。真是幸得高人指点。当然,高人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那些爽直的“怪癖”。比如,一张报纸一杯水,从不带课本或者讲义行走江湖数十年。拍毕业照的时候,梁公没有去,大家极其失望,后来上课时梁公面对大家的愤怒解释道,你们现在都穿着统一的校服,就像劳改犯,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更别谈什么生机活力,等你们考完试毕业了以后,可以穿自己喜欢的服装,我们再来自由自在地照相,岂不是更有留念价值!说毕全班掌声如雷。梁公就是这般个性,这般率真,这般直人直语,也是这般深得人心。还有好多我心中深深感激的恩师,一口正宗伦敦腔的英语老师曾汉琼老师,认真负责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并且特别器重和鼓励我的政治老师杨建萍老师等等,这里实在没有篇幅一一展开,以后有机会大概可以出本专书,纪念她们的光辉事迹。

 

同窗情谊

 

写到这里,不觉有些感伤。想起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那些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最后花果飘零,离散四方。陪我一起走过高中三年的同窗好友现在也是散落在全国各地,假期也不一样,见面机会越来越少了。难得有几个在一个省份上大学的,好不容易约出时间来见上一面感觉格外亲近,总有说不完的话,但说来说去,又总离不开叙旧或是说某某又在哪里上学将来有何打算,或是某次回家见到了某老师,近况如何。牵挂的还是那些人,那点事。本科毕业后,大家相聚的时间就更少了,除了我和H君留京继续读研,有回昆明工作的,有去香港深造的,还有远渡重洋的。“劝君惜取少年时”,只有离别以后才发现相聚的日子多么宝贵。

想起那些年,一起赶过的公交车,一起迟到被罚去年级组长处写检查,一起在课间跑出去买吃的,一起练英语口语被周围的人嘲笑……太多的交织着酸甜苦辣的回忆此刻都变成了记忆相册中最美丽的风景。一中有个比较好的风气,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涉,但关键时刻还是能够团结一致。比如,运动会。再怎么平时彼此不屑一顾的人这时也能既往不咎,或是加油鼓气,肝胆涂地;或是拿衣送水,细致入微;或是接力传棒,配合默契。在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面前,个人的小恩小怨,小打小闹就显得幼稚可笑了。到了高三更是,面对同样的目标,再贪玩洒脱的人在整个班级热火朝天讨论学习的氛围也不甘落后,开始加入到这支远征队伍。学习是艰苦的,可是拧作一股的战友们往往能够苦中作乐,比如前面说的传阅和添加《经典语录》、互相开开玩笑、体育课上打打排球或是几个人偷偷溜到后花园去探险或是派个代表跑到校门外买炸洋芋、烧饵块之类的美食补充养分等等都是现在回想起来高中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快乐的回忆。

然而,快乐的时刻终将过去,但那些过往的岁月,点点滴滴,却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昆一中,我的母校,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依恋着她的胸怀。又想起田晓菲师姐那首诗,大概是说,我是一叶不系的扁舟,而母校是一条承载生命的河流。两岸的风光再好也不能使我停留,然而,母校却始终用她的怀抱,迎来送往,摆渡着多少渴望远方美丽风景的过客。我想,我之于一中也是那个过客,当年风光不再,我已不是昔日的少女。再次回母校参观,发现新楼迭起,桃李园似乎也不是从前的模样,身边笑语盈盈走过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但是,那段珍藏心底的回忆却永远地将我的青春岁月定格在了昆华的时代。祝福您,我的母校,愿您继续用您宽阔的胸怀,拥抱一批又一批学子的理想,花开花落,桃李虽然不言,却已是花开满地,下自成蹊。

2008届校友  李杭媛

201342写于北大燕园